在廣東省保利地產和諧文化基金會舉辦的公益活動中,從化市石明小學的同學領到了嶄新的樂器。資料圖片
2016年7月,由廣東省保利地產和諧文化基金會、保利地產和樂藝術教育機構主辦的“藝匯古今有東西”——第八屆和樂中國青少年大型文化藝術節(jié)在廣州拉開帷幕。多年來,藝術節(jié)秉承“藝術點亮未來”的宗旨,致力提升青少年乃至全民文化藝術素養(yǎng)。為提升青少年藝術審美,藝術節(jié)將舉辦系列藝術教育、文化交流等活動,持續(xù)到年底。為激發(fā)青少年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興趣,藝術節(jié)也將在各地甄選瀕;驑O具代表性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推廣介紹,有“宋元南戲活化石”之稱的莆仙戲就在入選之列。
源自古代“百戲”
莆仙戲是福建地區(qū)的古老漢族戲曲劇種之一,因其流行于古稱興化的莆田、仙游二縣及閩中、閩南的興化方言區(qū),故原名“興化戲”。莆仙戲在古代“百戲”基礎上發(fā)展形成,至今有1000多年的悠久歷史,其表演古樸優(yōu)雅,不少動作深受木偶戲影響,富有獨特的藝術風格,迄今仍保留不少宋元南戲音樂元素。
“興化戲劇源于宋而盛于明。”清朝文人陳謨在《閩中雜記》中這樣記載。晉末南北朝,中原百姓大批南遷福建,當時盛行的中原“百戲”也隨之傳入福建莆仙,并形成了在語言、唱腔和表演上獨樹一幟的戲曲聲腔。南宋端平年間,詩人劉克莊在故鄉(xiāng)看到莆仙戲演出,曾賦詩描述當時盛況:“抽簪脫袴滿城忙,大半人多在戲場”“兒女相攜看市優(yōu),縱談楚漢割鴻溝”“陌頭俠少行歌乎,方演東晉談西都”。此詩不僅描繪了當年莆仙戲演出時萬人空巷的盛景,也可以看出莆仙戲所演劇目多以歷史故事題材為主。
現存劇目逾5000
時至今日,莆仙戲現存?zhèn)鹘y(tǒng)劇目5000多個,其中與現知南戲名目相同或劇情類似的劇目有81個,同時還保存歷代各戲班演出的傳統(tǒng)劇本8000多本。戲劇專家劉念茲在考察了莆仙戲遺存的劇目古本后這樣感嘆,“按照已經收藏的莆仙戲劇本數字來說,莆仙戲是迄今收藏世界戲劇藝術作品最豐富的一個圖書館和博物館。”
莆仙戲保留著不少宋元南戲音樂遺響,其部分曲牌,名目、音韻、詞格與唐、宋大曲和宋詞調相同。唱腔曲牌有1000多支,有“大題三百六,小題七百二”之稱。莆仙戲行當沿襲南戲舊規(guī),原來只有生、旦、貼生、則旦、靚妝(凈)、末、丑等7個角色,俗稱“七子班”。清末,又增加了老旦,故稱“八仙子弟”。莆仙戲的聲腔主要是“興化腔”,綜合了莆仙民間的歌謠俚曲、十音八樂、佛曲法曲、宋元詞曲和大曲歌舞而形成,是一種具有濃郁地方風味的聲腔。
科介,是指古代戲曲中對動作、表情等表演的介紹與提示。莆仙戲的表演基本科介集中在步、手、肩3個部分,分工細膩。其中,旦角的“蹀步”非常有特色,分為“細蹀”“中蹀”“粗蹀”3種,表演時兩腳并攏,足尖一翹一落,膝蓋緊夾,足尖著力,搓挪行進,均表現古代女子婀娜行姿。生角舉步時足尖稍抬起,踏地時膝蓋稍曲即又伸直,表現儒雅、穩(wěn)重的風度。靚妝、末角舉步時足尖斜向上翹起,彎膝、跨大步,謂之“挑步”,表現老成、莊重之態(tài)。莆仙戲的“手法”則要求手隨眼轉,指法有“姜芽手”,以拇指、食指、中指捏在一起,無名指與小指彎曲成半圓形,兩手扣在胸前,走步時一上一下地扭動。生、旦常用此手勢表示文雅、溫柔。生、旦角也用“香櫞手”,食指稍為突出,與大拇指緊靠一起,為莆仙戲特有的一種指法。小生、貼旦也用“蘭花手”,五指稍伸,像蘭花葉。
國外巡演受歡迎
時光荏苒,歷經千年的莆仙戲之所以能歷久彌新,得益于一代又一代莆仙戲大師嘔心瀝血的創(chuàng)作,《春草闖堂》就是其中的代表性劇目之一。這部戲原名《鄒雷霆》,在莆仙戲眾多傳統(tǒng)劇目中并不突出,后來在陳仁鑒、朱石鳳等大師的精心改編下一舉成名,被列入中國當代十大喜劇之一。1962年,老舍先生在觀看《春草闖堂》后,寫下了這樣的詩句,“可愛莆仙戲,風流世代傳。弦歌八百曲,珠玉五百篇;陻鄨F圓后,笑移春草前。春風芳草碧,鶯啼艷陽天。”如今,《春草闖堂》等莆仙戲優(yōu)秀劇目多次在新加坡、馬來西亞、印尼、法國進行巡演,深受觀眾的歡迎和喜愛。
近幾年來,由于種種原因,莆仙戲人才流失嚴重,傳統(tǒng)的表演藝術瀕臨失傳,臉譜、服飾和音樂聲腔正在被外來劇種和其他藝術形態(tài)同化,藝術獨特性正在削弱,急需采取有效措施進行扶持和保護。